要闻
中信证券:脑机接口行业生态快速演进 建议关注三大类公司
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脑机接口行业生态正在快速演进,商业化路径日益清晰。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可以恢复身体功能、提升认知能力,实现人与机器协同工作,最后从长远来看,脑机接口技术将推动人类与机器的共同进化,这不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将带来新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建议关注:1)医疗级产品快速落地的领先企业;2)消费级产品培育能力优秀的创新公司;3)具有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积累的公司。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脑机接口生态持续演进,商业化落地迎来曙光
脑机接口是一种接连接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技术,其核心技术在于解析大脑复杂神经活动中蕴含的信息,突破传统神经肌肉传导路径的限制,实现大脑与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与控制。侵入式脑机接口在疾病诊疗市场大有可为,非侵入式是消费市场的主流选择。根据Precedence Research研究数据,全球BCI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23.5亿美元成长至2033年的108.9亿美元,对应CAGR为16.6%;根据
严肃医疗领域研发加速,三类路线商业化在即
侵入式神经电极因其高精度的信号采集能力,在脑机接口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埃隆·马斯克2016年创立的Neuralink已经完成9例人体植入,手术过程只需30分钟,能帮助植入者恢复自主能力,实现“意念操控”。今年Neuralink计划完成20-30次植入,近期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证的“Blindsight”能帮助视神经受损但
侵入式单向神经调控已经成功商业化,国产替代正在有序推进。单向的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就作为安全有效的疗法在欧洲和美国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癫痫,如今已经发展出深部脑刺激、迷走神经刺激、脊髓刺激、骶神经刺激等多种技术路线,可在临床中治疗帕金森病、癫痫、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目前,海外巨头已经在神经调控市场占据主要份额。1998年国内引进DBS以来,我国神经调控赛道发展迅速,国产械企已经率先在细分赛道完成破局。根据器械之家
非侵入式神经调控路线已在院内大规模应用,企业纷纷加码家庭护理场景。当前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主要依赖药物和心理疗法,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作为新兴的第三种治疗手段,通过电、磁、光、声等物理方式精准调节异常脑神经活动,正快速成为临床治疗重要组成。非侵入式神经调控发展技术仍在持续拓展中,在传统的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之外,发展出了共聚焦超声、近红外光刺激等新型模式,相关刺激在大脑的作用机制不断明确化。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和设备的小型化发展,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正从医院专科治疗向社区和家庭应用延伸,有望突破传统疗法的瓶颈,构建更完善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
消费级脑机接口,两大场景弹性十足
目前消费级脑机接口主要采用EEG信号,或结合脑磁图、fNIRS等技术形成多模态信号。被动监控和主动控制类的消费级脑机接口均处于产品孵化期,在未来数年有望推出现象级的消费产品。
被动监控场景:涵盖耳机、睡眠、培优、安全监测等领域。在消费医疗领域,有近40家公司利用非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研发产品以为消费者提供睡眠检测和干预服务。美国Neurable与著名的豪华耳机制造商Master & Dynamic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MW75 Neuro的耳机,通过耳垫内置12通道EEG传感器实时监测注意力、压力与疲劳状态,结合AI算法实现个性化音乐推荐。中国脑陆科技开发的BCI智慧安全帽集成EEG/fNIRS多模传感器,可监测疲劳、注意力及生命体征,推动工业安全管理从被动防护向主动预警转型。脑机游戏可以根据玩家的注意力、压力水平甚至无聊程度动态调整难度级别,从而创造更加量身定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的环境不仅会响应玩家的想法,还会适应他们的情绪状态,从而创造出在挑战性与情感上都引起共鸣的游戏体验。
主动控制场景:涵盖游戏、无人设备等控制领域。英国主播perrikaryal利用Emotiv制造的脑电图设备,结合眼动追踪和陀螺仪传感器直播
脑机产业链快速迭代,短期催化持续释放
严肃医疗脑机接口已经快速走向临床应用。中国医保局2025年政策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费单独立项,而DBS/VNS已纳入多地医保支付;国产侵入式双向调控已经成功开展人体试验,随着大规模临床试验逐步展开市场认知度有望快速提升;非侵入式脑机接口助攻中度症状与泛化场景,有望从医院专科治疗向社区和家庭应用延伸,构建更完善的精神疾病治疗体系。消费级脑机接口可用于教育、睡眠、疲劳监测等多种场景,行业正在积极培育爆品提高消费者认知度,未来随着国内供应链的参与,该行认为消费级脑机售价有望从现在的万元级下降至千元级。未来应持续跟踪脑机接口产业政策、试验进展以及新品发布。
技术进步不及预期;商业化进展不及预期;法律法规限制风险;政策支持不达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