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中信建投:创新并购出海造就医药全球性龙头 细分板块有望陆续迎来业绩拐点
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随着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器械行业的主要成长逻辑已经逐步从国产替代和渗透率提升,拓展到国际化和技术创新,估值迎来重塑。国际业务空间更为广阔,多家器械公司的海外业务高增长、国际业务占比将超过国内;器械行业改进式创新较多,中国部分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从跟随模仿到领跑全球,正在国际上逐步崭露头角;并购拓展是国际器械龙头成长的重要路径,未来该行将见证越来越多的行业并购。过去四年医疗器械板块持续下跌,今年迎来反弹;器械集采政策优化、设备招标数据持续改善、渠道库存逐步下降等趋势下,医疗器械细分板块有望在下半年到明年陆续迎来业绩拐点。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政策边际改善、行业迎来拐点和估值修复
医疗器械板块2021-2024年均为下跌走势,2023-2024年受医疗合规要求提升、医疗设备更新换代落地节奏等因素影响。展望下半年,行业业绩拐点逐步显现:1)高值耗材:看好长期渗透率提升空间,集采优化政策利好估值修复,各赛道的集采出清拐点正在逐步体现;2)医疗设备:24Q4开始医疗设备招标增速已经出现拐点,预计25Q3龙头公司有望业绩企稳回升,部分公司有望在低基数下实现高增长,国产龙头产品迭代升级,有望加速国产替代和国际化;3)IVD:多重政策因素下短期依然承压,预计化学发光行业Q4或明年有望量价企稳,中长期国产替代仍有较大的空间。4)低值耗材:不同产品领域所处阶段有所差异,关注关税背景下国产企业海外产能建设及大客户合作进展;5)家用器械:家用呼吸机、CGM等领域市场空间大、格局较好,关注国内消费需求景气度变化及国产家用器械公司国际化拓展进度。
行业承压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积极战略转型,新的增长曲线逐步形成
企业战略调整主要方向包括:1)降本增效:通过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优化生产工艺、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等维持利润率;2)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布局差异化产品,多产品线布局分散集采风险,医保政策有望对创新器械产品提供更长的放量窗口期;3)转型消费:医保控费影响较小,盈利能力有望长期维持较高水平,支付能力提升带来持续的消费升级,可选消费需求弹性更大,市场天花板更高;4)出海:海外价格体系相对稳定,国产企业有望发挥供应链及成本优势;5)并购:原有赛道天花板有限,或成长压力较大,部分企业通过并购布局新的增长曲线。
依托国内的人口数量、医生经验、临床数据、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优势,部分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已实现全球领先
联影医疗推出了全球首台全身PET/CT、全球独家5TMR等产品;迈瑞医疗、新产业等公司的化学发光仪器检测速度全球领先;赛诺医疗的COMETIU自膨式颅内药物涂层支架系统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是美国FDA历史上全球首个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治疗产品;南微医学的一次性可旋转重复开闭软组织夹打破进口产品垄断,在国内和欧美市场畅销;心脉医疗的Castor是全球首款获批上市的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乐普医疗、沛嘉医疗、先瑞达等公司部分产品研发进度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时代天使的隐形牙套方案在国内积累了较多复杂病例矫治经验、正在走向国际,angelButton天使扣、双膜矫治器受到很多国外医生好评。
中国器械企业龙头持续创新、出海、并购,有望成长为全球医疗器械龙头
1)出海:过往20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以国产替代为重要的成长路径,随着国产企业产品力的提升,多家企业依托优秀的产品力、海外本土化运营及工厂建设,实现了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构建起全球竞争力。2)创新: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是器械公司实现国产替代和国际化的前提,部分产品也有望通过license-out等方式加速出海。3)并购:并购是全球医疗器械龙头重要成长路径,美股多家器械公司上市以来实现了10倍或100倍的增长,中国器械公司在全球的成长空间非常广阔,随着股东结构中国际投资人占比提升、估值有望向美股创新器械公司靠拢。
关注具备创新能力较强、业绩迎来扭亏或高增长拐点的低估值公司。1)港股器械整体创新属性较强,部分企业的创新产品具有license-out潜力;2)部分龙头公司将于25-27年陆续实现扭亏,步入利润快速释放的阶段,尤其是部分账上有现金的公司,低估值凸显投资价值;3)随着集采影响逐步出清、集采政策优化,优质器械公司业绩确定性提升和估值逐步修复;4)长期空间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器械龙头有望迎来估值重构。
关注业绩有望迎来拐点、国际化能力较强、中长期增长逻辑较好的各细分赛道龙头。1)Q2或Q3有望业绩高增长或逐步迎来拐点的标的;2)短期业绩承压,但长期增长稳健、26年有希望加速增长的公司;3)集采优化政策相关潜在业绩和估值修复;4)医疗新科技方向如脑机接口、AI医疗、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