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iPhone 17系列发布市值却挥发万亿,果链板块还有机会吗?
全新一代iPhone 17系列发布后,苹果及小米,市场份额仅为5.7%,也远低于华为及小米。另外在智能手表领域,苹果于今年Q2出货量下滑3%,市场份额下降至17%,被华为赶超,小米出货量增速达38%,市场份额提升2个百分点至9%,仅次于苹果,正加速追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苹果的核心市场之一,收入占比超过20%,在2025财年,中国区收入连续两个财季下滑,近日发布Q3财季才扭转回升,然而仅增长4%,收入份额下滑至23.07%。
苹果的智能硬件设备主要供应商绝大数份额
果链表现分化,AI布局驱动独立行情
智通财经苹果产业链主要围绕着智能手机各个零部件,包括组装代工,iPhone系列由工业富联代工,电池由比亚迪电子代工、AirPods两大工厂分别有立讯精密及歌尔股份代工;在核心的A16芯片,长电科技及晶方科技供应芯片封测;在面板及显示,有京东方及深天马;在镜头模组,有丘钛科技、舜宇光学科技及高伟电子以及声学部件有瑞声科技等。
近几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颓势,而借助于AI的崛起,产业链都在极力摆脱苹果供应链的依赖,打造新的增长曲线,并获得资本青睐及独立行情。
比如工业富联是苹果的长期代工的最核心供应商,但近两年来,该公司加大AI部署,紧密围绕“2+2”战略持续布局,以 AI 算力产业链为主轴,持续加码AI 算力基建以及 AI 应用领域核心技术布局,已经摆脱了代工的名号。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业绩均保持高增长,利润率持续提升,其中AI业务表现抢眼,整体服务器增长超50%,云服务商服务器更是增长超100%。
受益于AI业务的布局以及业绩表现,今年以来工业富联市值大幅提升,升幅接近2倍,PB值达8倍,PE也达到了45倍,高于行业水平。反观,今年苹果市值跌了7.8%,工业富联走出了独立行情。
其实在港股,大部分果链都在谋求转型,打造新增长,同时也获得不错的市值表现,比如高伟电子,深耕于精密光学模块领域事业,但AI应用场景发展加速公司新兴业务布局,看好激光雷达、机器人、VRAR业务机会,公司近几年积极拓宽新兴终端市场以提高业务多元化水平。
该公司主要得益于北美大客户摄像头模组订单增长及AI端侧需求增长,业绩表现亮眼,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呈现翻倍趋势。而在AI侧布局也驱动该公司市值不断走牛,六年市值翻了10多倍,目前PB值及PE值分别来到了6.4倍及22倍,以PE来说估值并不高,处于回归阶段,仍具有较高的重塑价值。
新品预期较乐观,估值逻辑重构机会
港股果链标的各自都走出了独立行情,但受益于大市投资环境,今年估值表现都非常不错,同一个行业部分标的甚至翻倍,比如丘钛科技,今年 市值翻了1.2倍,远高于行业水平。板块的估值逻辑已有原来的苹果业绩驱动转向为AI业务驱动,新增长点的打造使得部分标的获得高估值溢价。
但苹果驱动逻辑仍存在,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一旦迅速起量,将再次得到逻辑的修正,果链板块重新回归联动模式。
苹果对新品信心很高,计划在2025年生产约1亿台iPhone 17系列手机,高于前代iPhone 16初期9000万台的预估量。投行对该公司新品也多为看好,比如高盛认为,iPhone 17系列将有效刺激持有旧款设备的用户进行升级,预计将带动苹果iPhone业务收入在2025和2026财年实现5%-7%的增长。
综合来看,近两年来苹果在中国市场表现颓势,但季度看有所好转,此次iPhone 17系列新品发布能否挽回更多的市场份额仍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为华为及小米也将发布新品,竞品竞争激烈,且用户心智的忠诚度高,这对苹果增量需求不太友好。不过苹果以及投行对新品保持乐观,消费市场反映也积极,全球市场销量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虽然港股果链标的投资逻辑已然生变,基于AI的布局以及新增长点的打造,具备了独立行情表现,过去两年来对苹果业绩敏感度逐步降低,但个别标的因转型缓慢,业绩表现疲软估值仍处于底部。苹果此次新品即将上市,静待预售及上市表现,这对果链来说或是估值逻辑重构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