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医”路有你 翁增强:浓浓医患情 使他坚守龙羊山区30余年
“囡囡,来,我帮你看看脸上的伤。”对于来门诊看病的孩子,万市社卫中心全科医生翁增强喜欢用“囡囡”这个昵称,“囡囡”在万市方言里是“宝宝”“宝贝”的意思。听到医生这么亲切的称呼,孩子们内心的恐惧感渐渐消失,没有抗拒、没有哭闹,配合医生很快完成看诊过程。
1991年,翁增强从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的儿科专业毕业,分配到原万市人民医院。这些年,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看诊次数超过25万,抢救回来的中毒患者、心梗患者十几例。
除去读大学的三年,53岁的翁增强几乎没有离开过万市:出生在万市,工作在万市。自然对这片生养他的地方充满着感情,而这里熟悉的人和物是牵着他的那根线,让他始终迈不开离开的步伐,守着山乡人民的健康30余年。
说起来,他的人生是坎坷的,7岁丧母,14岁丧父。初中开始,就由姐姐、姐夫资助他上学,他知道没有父母可以依靠,只有读书是唯一的出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其实,当时他对职业选择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喜欢化学的他还是选择了与之相关的学校与专业,其中包括浙江医科大学杭州分校。阴差阳错,他走上了行医这条道路。
“不记得当时填了儿科专业,估计是学校调剂的,既然去了儿科专科,那就好好学吧。”翁增强随遇而安的性格在很多事上展现,另一次就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万市人民医院。“分在城里的话,可能平台大一点;分在万市的话,离家近一点,家里人也照顾得到,认识的人也多一些。反正分在哪里都好的。”1991年8月,他进入万市人民医院,在内科门诊坐诊。虽说是内科医生,但他也在看儿科病人,他说基层医院科室划分没那么严格,病人或者家属找来了,就帮着他们看。
二三十年前,龙羊山区老百姓出行并不方便,若是要去一趟杭州,一天都不能打个来回。而部分人有重病需要外出就医,万市人民医院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就根据病患的需求开设一些新的治疗项目,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省得来回跑。1993年,翁增强被派往杭州市一医院进修,学习麻醉方面的知识。学成归来后,万市人民医院可开展更多的手术项目,并开始应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项目,曾救回多位重症患者的性命。
总把家安在离医院200米以内的地方
父母离开后,翁增强算是没了家。工作后的他,就把家安在医院附近,基本是离单位200米以内的地方。“先是在医院的单人宿舍;后来结婚了,就是住在医院小套间里;再后来这边拆迁了,就租到镇政府的房子里,离医院200米样子;现在买的房子就是医院隔壁。”医院是他所有行动轨迹的中心,而更多的时候他是待在这个中心里。
翁增强的同事告诉
医者父母心,就算是重症病人,他也不愿轻易放弃。2003年的一个中午,翁增强在医院周围遇到一名50岁出头的大姐,说她最近感觉胃痛,想要做个胃镜检查,让翁医师帮她安排一下。翁增强马上应允,让她次日来找自己。可当晚翁增强值班的时候,一名心脏骤停的病人送来,一看,竟是白天和自己聊天的大姐。“几个小时前还是好好的,突然人就倒下了,心跳、呼吸都没有。”看着大姐双手挂在床沿两边,翁增强心里的预感不是很好,但没有那么多时间考虑,他马上进入抢救状态。
当时只有他与护士两个人,他们只能一刻不停地进行心肺复苏,按压20分钟后,病人的呼吸、心跳回来了,但还是很微弱。他们又持续按压了20分钟,待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他们才想起来联系其他同事,让他们赶来帮忙。“这中间还有一个插曲,有个家属觉得人救不回来了,说了一些丧气的话,我看看人还这么年轻,总要再试试看,幸亏这个结果是好的。”当同事接手后,他才发现双手抖动不已,根本无法控制,便意识到是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引起的,“两只手伤筋了,半个月才好起来。但这些与病人的生命相比却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我对病人有三分好,他们对我就有十分好”
翁增强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清晨或是深夜常会接到病人的预约电话,“翁医师,明天你在不在?不在的话,我就不来了。”他们之间的交流,没有任何客套话,总是直奔主题,但翁增强会给出他们满意的答复。这里的病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起早看病,提早半个小时很常见,提早一个小时候着也有。所以,翁增强和很多农村医生一样,至少提早半个小时到门诊坐诊。“要是准点上班,我的诊室要挤满人了。”
享受到了贴心的医疗服务,病人们就想向医生表达谢意。不过,这里的人很朴实,很少会送锦旗、感谢信,最喜欢送家里的一些土特产。“送土鸡蛋、送土烧酒、送蔬菜、送水果都有,我不肯收的话,他们扔一下就走。”看着有些老人坐很长时间的车,拎着一袋重重的土特产来,翁增强也不忍心让他们再拿回来,只能先收下再说。“当了这么多年的医生,我的感受是如果我对病人有三分的好,他们对我就有十分的好,绝对是我们医生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