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特艾弗网络科技

推荐

北交所设立一周年,万亿城市“小巨人”首战胜负已出?

时间:2022-09-01 22:55 浏览:

  显示,今年初,宁波市发布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实施方案,提出力争至2025年,全面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争创国家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试点城市。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是宁波争创试点城市的主力军之一。

  以最新公布的第四批企业名单为例,宁波入选的101家企业中,关键基础件企业的占比就接近30%,此外还有8家集成电路企业、2家工业软件企业入选。

  整体来看,“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GDP稳居全国前五的广州,四批企业总数为123家,在万亿城市中仅排在第14位,在青岛、长沙、合肥等城市之后;GDP排名全国前十的南京,企业总数排在第18位,比上一名东莞少4家;上半年GDP居全国第19位的泉州,四批企业总数则在万亿城市中垫底,仅有46家。

  此外,还有厦门、温州等非万亿城市,四批“小巨人”企业总量超过了不少万亿城市,排名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

  从2011年7月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到2019年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布,2021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将“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再到今年“专精特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近年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得到国家层面大力支持,中央财政也亮出“真金白银”给予奖补。

  根据去年初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2021-2025年,中央财政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此,不少万亿城市立下“军令状”,全力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跻身“国家队”。其中,此前稍显“掉队”的几个城市表现得尤为迫切。

  例如,从前三批企业名单来看,杭州、武汉、苏州3个城市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分别为53家、49家、49家,在全国城市中仅居第20位左右,甚至不及西安、东莞等新晋万亿城市,与其经济整体实力不相匹配。

  为了尽快补上短板,各地不断发力——

  去年10月,武汉市政府发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这也是全国首个以市政府名义出台的“专精特新”专项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到2023年,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

  对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武汉市级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

  苏州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专精特新”发展梯队,打造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多个县级市也陆续出台了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在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3年,新认定的各级专精特新荣誉企业达200家次;对首次认定为国家、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专精特新各类荣誉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累计不超过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杭州也在5月发布了,到2025年,全市构建起“万千百”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3万家,滚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省级“隐形冠军”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0家左右。

  同时,杭州对首次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按政策分档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

  从各地最新公示的第四批企业名单来看,上述3城集中发力补短板的效果十分明显:武汉新增企业数居全国第4,仅次于北上深,超过长沙居中部第一;杭州、苏州新增企业数排名分别居第5、第7,反超宁波、成都、长沙等城市。

  由此,3城四批企业总数也全部跃升至全国前十行列,其中,杭州以208家居第6位,武汉以207家居第7位,苏州以172家居第10位,将此前暂时“失利”的局面扳回。

  可以预见的是,“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将持续成为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重点方向。按照“到2025年培育1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目标来看,赛程越往后,竞争越激烈,对城市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考验也将越来越大。